發布時間:2022年01月11日 10:41
珠算的發展
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這一時期,是我國珠算的主要形成時期。
謝察微算經,是最早出現算盤一詞的著作。
北宋錢易所著的南部新書中首次提到了當時算珠的形狀。鼓珠即為古形。
算盤詩是元代詩人劉因所著,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首以算盤為題的詩。
元初,王振鵬所繪的乾坤一擔圖中,在貨郎的扁擔框里局部放大圖上可以看到一把極為清晰的有梁穿檔的算盤,因此說明當時珠算的盛興。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時中國僅有一臺計算機來為核彈計算數據,當時的科學家們就是用一把把算盤輔助計算機完成了核彈爆炸的每一個數據計算。
2008年,珠算,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5年珠算進入了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代表了上海市對珠算文化的認識和推廣達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珠算的傳承
現如今,珠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淘汰改進,發展傳承滲透在人們的工作、生活習慣、風俗等一切社會生活中成為民族精神的精髓。
它對于構建珠算心算的終身教育體系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在幼兒中開展心算的教育,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
在小學生中,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能力。而在大中專院校的財經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提升職業素養。而在老年教育中,可以發揮健腦的功能。
珠心算是一種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訓練方法,它能讓眼睛、耳朵和手都調動起來。
最重要的是能讓大腦進行高度的運轉,為今后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在新時代里,珠算不再是單純的計算工具,它以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展現在我們面前。對數學教育、大腦開發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珠算作為一項優秀的中華文化,散發出更豐富、更深遠、更強大的能量。